胶州市2015年“三秋”暨保护性耕作现场会
2015年胶州市保护性耕作成果展示观摩会
胶州市洋河镇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与传统种植小麦对比
青岛高产农机合作社杜高古理事长编写的保护性耕作宣传语(顺口溜)
2014年以来,胶州市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基本普及”的总体目标,采取政策上倾斜、技术上指导、机具购置上优先等综合措施,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发展氛围越来越好。一是有政策环境。胶州市政府在2014年下发的“机械化秸秆还田工程” 和2015年“粮食作物机械化重点技术推进工程”的相关文件中对保护性耕作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市财政连续两年拨款750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二是有领导重视。局党委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对项目的建设内容与资金使用、项目申请与组织实施等做了明确规定,按照“领导分片抓、机关干部定点抓” 的要求,切实做到人员、时间、调度“三落实”;三是有基层支持。目前,老百姓对该项技术的态度已从最初的拒绝到观望到现在的普遍接受,切身体会到保护性耕作的好处。
(二)推广力度显著增强。一是范围扩大。全市示范推广面积已由2006年的1万亩推广至2015年的16万亩(包括胶州补贴作业面积),国家级示范项目1个,青岛级示范项目累计8处;二是力度加大。补贴资金由往年的5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近600万元,今年近400万元;三是培训增强。2015年,深入开展“大宣讲、大培训”活动13场次,解决好技术推广“最后一道坎”问题。
(三)实施效果更加明显。2015年,核心示范区(500亩以上)17个,涉及村庄236个,参与作业合作社65个,秸秆还田率达到95.6%,亩产量提高10%-17%,平均增产58公斤,每亩增加收入151元。
(四)监督管理更加规范。一是选定核心示范区和项目区。把具有一定区域代表性的地块选定为核心示范区,以带动、辐射周边村庄、农户。其余项目区则是通过镇办、合作社、村三级联动、共同协商的方式予以确定;二是组织局工作人员、镇办负责人、合作社成员集中力量和时间深入到田间地头确定田块,落实面积;三是进行专业指导和检测。先后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高焕文教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李洪文主任、农业部科教处刘云泽处长、山东理工大学杜瑞成副校长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专业讲课和实地指导。同时,为各镇办配备了GPS测亩仪,确保了验收的精准性;四是完善档案建设。聘请青岛农业大学相关专家进行粮食测产和节约成本评估,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目录档案,为今后推进该项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五)机具相对完善。目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7万千瓦,免耕播种机380台,深松机537台,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保护性耕作机具占有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6年,胶州市财政将继续拨款用于实施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我们将采取“上下联动相结合、宣传培训与机具演示相结合、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管理和监测相结合”的“四结合”工作法,继续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形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