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新京报”APP,原文链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1364194615429.html
针对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教授何进称,我国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经过科研部门多年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批可供选择的技术模式和配套机具。同时,何进建议,在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的同时,能够适度兼顾西北和华北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
何进介绍,保护性耕作是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耕作技术,与传统的耕作、播种方式有较大差别,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在推广初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不理解、不相信、不愿尝试的抵触情绪。这种观点需要通过试验和示范结合来加以改变。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将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比如说用什么样的机器才能实现在特定作业条件下进行播种?推广什么样的具体技术模式?在这方面,科研部门经过多年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批可供选择的技术模式和配套机具。
何进谈到,在东北黑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应该注意几点问题。首先黑土地保护是一项长期事业,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也如此,因此建议这些地方推广保护性耕作,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试验示范,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
其次是要选好技术模式与机具,保护性耕作对于秸秆覆盖和动土率有基本要求,每个地方的具体条件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需要在满足保护性耕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对于配套农机具的选择,应在满足保护性耕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经济条件、土地面积等,选择适宜的少免耕播种机。
第三是不能急功近利,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用养结合的农业技术,“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地方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示出“养”的效果,因此建议政策制定者、技术应用者、技术研究者能够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第四重视科技支撑,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东北黑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还有一些技术难题需要加以攻关,东北地块相对较大,要求作业效率高,如何在保证播种质量前提下提高作业效率?如何将保护性耕作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高效结合?地表覆盖秸秆如何高效植保?我国已经具备这些机具,但是区域适应性和可靠性都有待提高,部分核心部件还依赖进口,这些都需要通过攻关加以解决。
同时,对我国保护性耕作,何进建议,东北黑土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可有效促进东北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要保证高质量实施,加大推广力度。西北、华北等区域也面临类似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的同时,建议国家能够适度兼顾西北和华北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